close

  34歲的野外線路工人朱亞化療飲食注意林有兩張截然不同的面孔。
  他算是個標準的“粗人”:性格爽快,乾著電力公司里最“粗”的巡線檢修活兒,常年跟荒山野嶺打交道,身邊也都是一群“粗漢子”,妻子說他還總是粗心大意、忘東忘西二手Manitowoc,家裡的鑰匙不知丟了多少把。
  但他又“細膩”得不得了:言談之間,思路縝密,每次巡線檢修,路該怎麼走、人員如何分配、需帶哪些零件和設備,點滴“細節”都在他腦子裡,“細緻周全”的安排讓“弟兄們”沒一個不服的。他還票貼在解決一個個細小問題過程中,琢磨出一項項技術創新,並且成立了以自己名字命名的創新工作室。
  雖然只有34歲,但這個粗中有細的雙面“武秀才”已室內設計在超高壓輸電線路上堅守了10年。他笑說,這10年讓他從“青春衝動型”轉變為“成熟穩定型”,而他最大的收穫就是:成長在基層。
   從農村來到“農票貼村”去
  當初,作為村裡第一個大學生走出來時,朱亞林怎樣都不會想到,4年後,他會來到比吉林農村老家更荒僻的地方。
  2004年從東北電力大學畢業後,朱亞林選擇到北京超高壓公司(國網冀北檢修分公司前身)輸電處工作,他當時的念頭是:北京超高壓公司規模大、名氣大,而且這是首都的公司,肯定在繁華大都市。
  不過,現實跟他開了個“玩笑”。
  來到北京朱亞林才發現,他被分配到公司所轄最偏遠的秦皇島扶寧工區,而那裡是個“絲毫沒有城市影跡的地方”——工區的東邊有家養豬場,西邊是個養雞場,後邊還有一片農田,“冬天特冷,夏天巨臭,晚上根本不敢開窗戶。”朱亞林回憶道。
  面對這種環境,“心裡肯定是有落差的。”朱亞林說,但他又勸自己,“學的就是這個,不能改變環境就去適應環境吧”。抱著這樣的想法,他在撫寧工區一獃就是三年,最初的一年半時間里,他甚至沒回過北京總部,“每天就是爬野山、鑽棒子地,到處巡線”,離都市似乎越來越遠。
  對許多剛畢業的大學生而言,這可能是種難以承受的身心煎熬。
  為了把線路上的每個環節看清楚,每天都少不了要爬上好幾基桿塔,詳細記錄零部件的情況;兩三包榨菜、幾個饅頭和兩瓶礦泉水就是一天的乾糧。那些平均四五十米高的桿塔多建在“沒人會去”的深山大溝里,要抵達塔下,得手腳並用翻過崇山峻嶺,灰頭土臉地鑽進玉米地,或者深一腳、淺一腳地踩在剛化開的春泥里。最難熬的,是一個人巡線的時候,“迎面碰見只青蛙或螞蚱,都會驚喜一陣,追著跟它‘聊聊天’。”
  這樣惡劣的環境,能夠消磨一個人的意志,但也能磨礪一個人的信念。“我想迅速成長起來。”朱亞林咬緊了牙關。
  他主動給自己壓擔子,遇到不懂的問題便虛心向老師傅請教。在師傅崔海龍記憶里,跟此前分來的大學生相比,這個徒弟最大的不同是,“遇事總沖在前頭,更能吃苦,也愛動腦子”。
  讓崔海龍印象深刻的是,有一回停電檢修,朱亞林主動請纓更換桿塔上的絕緣子,可他爬上塔去弄了半天,急得滿頭大汗,也沒換成。朱亞林邊“琢磨”失敗原因,邊追著老師傅問,很快學會了相關技能,第二次就順利完成了任務。
  憑著這股勁頭,朱亞林逐步從一個連架空線路上的金具都認不全的大學生,成長為工區的技術骨幹,熟練掌握了線路巡視的內容方法以及基本的檢修技術。
  然後,他決定離開撫寧工區,去迎接更大的挑戰。
  “鐵人班組”的主心骨
  2007年,朱亞林主動調到了“車輪上的鐵人班組”——公司的檢修班組。
  “雖然這裡任務更繁重,但能學到的東西也更多。”朱亞林在基層一線找到了一條“上升路徑”:問題最多、最難的地方,反而是成長最快的地方。
  不同於撫寧工區只負責維護兩條500kV超高壓輸電線路,檢修班組要承擔的是公司所轄50多條、四五千公里輸電線路的檢修、搶修任務。這個“鐵人班組”經常是接到一個搶修任務,不論是在深夜,還是遇到多麼惡劣的天氣,都要第一時間趕赴現場搶修,有時甚至需要連續作戰,兩三天都不眠不休。
  妻子郭蕊對他的“搶修狀態”,再熟悉不過,“剛結婚的時候,我常會在半夜被他嚇醒”。只要枕邊的電話一響起,他就“蹭”地一下子坐起來,邊接電話邊穿衣服,然後匆匆出門。
  更誇張的一次,是兩人結婚前,朱亞林第一回去她家“拜見未來岳父岳母”,剛寒暄完,公司電話打來,又是一個搶修任務,他顧不上禮數,連拖鞋都忘了換,就往外趕。
  這個被她視作“工作狂”的丈夫,在她生產的時候,也只待了一個小時就匆匆趕回工作崗位,她有過怨言,但又打心眼裡理解他,“他們線路工人真的太不容易了”。
  那時,正趕上十八大保電的關鍵時期,11月初的北京門頭溝地區遭遇了罕見的雨夾雪天氣,造成昌門線、房門雙線相繼發生跳閘。
  接到這個搶修任務,朱亞林和班組的弟兄們一大清早頂著暴風雪上山了。在這種極端天氣里參與線路搶修,對“朱亞林們”來說並不鮮見,甚至“每當聽見打雷下雨,心就會立馬就懸起來”。
  一路上,狂風呼嘯,像是恨不得把人都掀起來,漫天雪花嚴重阻礙了行車視線,原本汽車能通過的道路被大雪覆蓋,車在去往事故現場的路上打滑拋錨,差點掉到山溝里。
  危急時刻,朱亞林率先脫下身上的大衣鋪在雪地上,緊接著,其他弟兄也紛紛將棉衣脫下,鋪出一條“生命通道”,阻止了輪胎打滑,避免了翻車危險。
  查找事故點的路上,他走在隊伍的前頭,帶著班組成員徒步穿梭在門頭溝的大山之中,逐檔查看,仔細檢查導地線。零下二三十攝氏度、風雪肆虐的深山裡,即便身上里三層外三層,也能瞬間被“打透”,他卻把自己的外套讓給了新參加查故工作的成員,因為“那個弟兄經驗少,穿的少了”。
  這些點點滴滴“暖”了班組兄弟的心,也成就了朱亞林的“領導地位”。
  “遇到困難,他總能身先士卒,大家伙跟著他都覺得提氣。”在班組成員張亮眼中,班長朱亞林是大家的“主心骨”,“我們都願意聽他的”。
  談起如何“籠絡住”這幫“粗漢子”,朱亞林自有一番心得:“弟兄們是在共患難中摸爬滾打,都不容易,感情很深。作為班長,就得想方設法多給大家幫忙,讓哥幾個少受些苦”。
  對這幫兄弟而言,班長朱亞林遇到多大的難事,也都“樂呵呵的”,從不抱怨,但總能帶著大家伙把問題一個個解決了;平日里,誰家有事他都會極力幫襯,甚至瞞著妻子偷偷把大半年的積蓄借給班組兄弟買房。
  “苦幹+巧幹”的線路好手
  除了將心比心的以誠相待,這個“武秀才”過硬的技術本領也實在讓班組的弟兄們嘆服。
  在冀北電力檢修分公司,朱亞林是出了名的“苦幹+巧幹”的線路好手,爬塔走線、帶電作業、創新發明,幾乎樣樣出彩。
  2010年3月,國家電網公司準備收購巴西電網股份,剛在全國電力行業職業技能競賽帶電作業實操項目拔得頭籌的朱亞林,就作為國家電網唯一一名輸電專業技術人員,遠赴巴西參與了項目盡職調查工作。這個“工人專家”用1個月的時間走遍了大半個巴西,現場調查了4000多公里巴西輸電線路資產,查清了線路運行狀況,科學全面地對巴西輸電線路資產進行有效評估,為國家電網公司收購巴西電網資產提供了強有力的技術數據支持。
  能夠這麼直接參与國家電網的“走出去”戰略,對很多一線野外線路工人而言,已是夢寐以求,但最讓朱亞林引以為豪的,卻是他發明的不少“小玩意兒”。
  在以他名字命名的“朱亞林創新工作室”里,擺放著他和團隊成員的各種創新成果:傳遞繩牽引器、便攜式接地線、防松螺栓、瓷質防振錘、打孔器、大噸位卡具、巡線無人機……這些外行人聽起來一頭霧水的發明創造,卻是能大幅提升線路工人工作效率的“法寶”。
  他拿起工作室里的一個防振錘向記者介紹說:“你別小看這個防振錘,我們在上面的螺絲上加了個孔,再套上防松螺栓,就杜絕了線路上防振錘位移的現象,每年可以減少大量工作。”
  如今,這項技術已在冀北公司負責的線路上全面推廣,防振錘位移的現象也因此大大減少。工人們開玩笑說:“有了這項技術,高空騎單線追防振錘的絕活幾乎要失傳了。”
  朱亞林將這些小發明創造看得極重,“這都是我們在一線解決實際問題中,一點點摸索出來的。也許看著不起眼,但能改善我們線路工人的工作環境,讓弟兄們的工作更輕省。這也是我最大的成就感。”  (原標題:野外線路工 雙面“武秀才”)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ts76tsgak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